新聞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檢驗產業政策的唯一標準看是否有利于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19-12-02 瀏覽:1328次
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毋庸置疑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產業政策的出臺必須審慎和周密,任何產業政策的輕率推出對產業的傷害可能都是無法估量和難以挽回的,特別是對于產業發展狀況比較復雜又處于發展初期的行業來說,更是如此。
生物質能源行業就是這樣一個又復雜又處于產業發展初期的行業。生物質能源對于緩解國家能源安全壓力、應對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作用早有共識。能源終端市場有三:熱力、電力、交通動力,生物質能源也就分成生物質發電、生物質供熱、生物質液體燃料(生物柴油、乙醇汽油)三大產業。十年前國家就在生物質發電和生物質交通燃料市場制定了明確的系列產業政策,特別突出的是對生物質發電的上網電價給予接近一倍的大力度補貼,中石油大力扶持小桐子轉化生物柴油,給予多達三百萬畝的種植補貼;但十年后,生物質發電和生物質柴油兩大產業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生物柴油近乎停滯,生物質發電廣受詬病,領域的龍頭企業凱迪電力的衰落更加劇了社會對生物質發電甚至是生物質能源行業的廣泛質疑。相反,沒有任何政策扶持的生物質供熱倒是完全靠市場生存,從星星點點到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因此,很多專家、行業主管部門甚至某些行業組織都提出取消生物質發電的電價補貼。理由歸納有三:一是我國電力已總體過剩,發電不宜鼓勵;二是太陽能、風能近期都將實現平價上網,生物質發電也應該同樣對待;三是生物質供熱沒有補貼發展也不錯。
作為十幾年生物質供熱的從業者,十年前我是反對給予發電補貼的,當時的反對的原因是擔心發電一旦給了補貼,原料價格必然上漲,從而損害沒有補貼的生物質供熱市場競爭力,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但如果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十年后的今天取消上網電價補貼,我依然不能茍同,理由有三:第一,從行業定位來看,生物質發電行業不同于光伏和風電,它不僅僅解決能源問題,也是現階段高效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經濟手段。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為承接城市轉移的制造業而建設大量的產業園區和新城鎮新增大量能源需求,同時大量農林廢棄生物質資源無法有效消納造成環境問題,就地熱電聯產是解決農村分布式能源需求經濟和合理的方案;第二,從市場角度看,誠然我國國內電力已不再短缺,但火電依然占比高達70%,2030年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必須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生物質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重要成員,并且還可以作為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調峰;另外,從全球電力市場來看,還有十億人電力供應不足,生物質發電具有極強適應發展中國家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優勢,為什么不從全球市場角度培育我國的生物質發電行業競爭力呢?第三,從行業發展階段看,生物質發電行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剛剛實現有補貼前提的行業整體盈利,遠不似光伏和風電的成本已經下降到可以和火電PK的程度,現在取消補貼意味著生物質發電行業發展的終結,對行業相關產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并將形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寶貴農村就業崗位的流失。當然,補貼遲早應該取消,但取消的時機非常重要,在目前我國碳市場還未全面運行,化石能源造成的環境成本實際上由全社會負擔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適當補貼具備現實基礎和法理依據。
顯然,參照光伏和風能一刀切取消補貼顯然是不利于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的,建議從三個方面作出調整,一是保持政策穩定性,制定補貼退坡時間表,加強研發創新,降低建設成本,讓產業有充分時間消化政策的變化;二是加強資源端管控和扶持,對農林廢棄物資源制定類似垃圾處理的管理辦法,解決資源收儲運的成本;三是加強市場端改革,賦予生物質發電企業的直供電功能,簡化審批流程,就近對園區供電。推進就地生產,就地消費的能源利用方式。